首页资讯

为了i8能赢,理想先和供应链打了三场硬仗,理想汽车供应链副总裁

时间:2025-07-29 05:54 作者:妖怪

为了i8能赢,理想先和供应链打了三场硬仗,理想汽车供应链副总裁

“遇到问题时,有同事还在澡堂里开过电话会议,讨论如何解决。”

当欣旺达理想事业部总经理陈辉,回忆起与理想合作的往事时,不无动容地说:“和理想一起打了5、6年仗,所有的事情,都历历在目。”

如今理想i8又要上市了,预售价为35万元-40万元,新车定位大六座纯电SUV,基于800V高压平台打造,搭载90.1kWh和97.8kWh两种规格的电池,分别对应670km和720km的CLTC续航,百公里最高能耗为14.8kWh。

但与L8上市时所不同的是,那时理想在增程赛道占尽先发优势,而今理想增程增速放缓,需要在纯电赛道开辟下一个增长点。

而理想i8正是肩负这项使命的第一款车型。

理想MEGA作为理想旗下定位50万元以上市场的旗舰车型,可以不追求销量,但从i8开始,理想的纯电车型都要承担起走量的任务。

但i8要想上量并不那么容易。

下半年,盘踞中国市场SUV销冠宝座多时的Model Y,将推出加长款Model Y L;乐道L90在BaaS方案下,起售价不到20万元;M8推出纯电版后战绩依旧斐然,预售8小时便收获了1万多张小订。

当理想i8和这样一群对手,同时驶入大六座纯电SUV这条狭窄的赛道,i8如何能赢?

理想的策略是,持续强化辅助驾驶等智能化能力,通过低能耗+长续航+5C超快充,解决大型纯电车的续航和补能问题,同时用高集成度实现大空间利用率。而如何落实这些产品点,需要理想和供应商们一起打几场硬仗。

以用户思维定义ATL激光雷达

理想i8将搭载理想自研的Mind VLA辅助驾驶架构,并将标配禾赛ATL激光雷达作为安全冗余。

ATL激光雷达是为理想量身打造的,产品名中的L代表了理想。

双方关于这款雷达的讨论始于2023年年中。

彼时理想已经开始搭建纯电平台,考虑到纯电车型,最关键的产品力指标就是续航,因而在做产品定义时,理想希望这款雷达的体积能尽可能小,功耗尽可能低。

同时,理想为了降低纯电车型的风阻,将纯电车型前挡风玻璃的倾斜角度,设计得比增程车型大,这又要求激光雷达的造型也需要更加美观,而且贴合大倾角的整车外观。


产品图

需求到落地,这中间隔着一道不浅的鸿沟。

禾赛科技研发副总裁梁峰对36氪汽车解释:“如果把雷达的体积做小,功耗降低,就会让雷达内部的光学口径缩小。拿相机做比方,相机的口径缩小必然会导致感光量变小,成像的质量也因此会变差。激光雷达的原理也是如此。”

但最终禾赛科技通过两个创新性的手段,让不可能三角变成了可能。

梁峰告诉36氪汽车:“首先,禾赛科技想出了一个非常紧凑的光路设计,可以看到雷达拆解图里面的镜头,这样一来,雷达的体积变小了,却仍能保持比较高的光学效率。”


产品图

更重要的创新在芯片。

芯片几乎决定了一款激光雷达的性能上限,所以禾赛科技从2017年就开始对芯片布局,理想提出了对新一代雷达的需求后,禾赛科技又据此定义了第四代芯片。“这一代芯片,叠加优化后的激光器、探测器,正好能抵消体积变小,带来的光学上性能的衰减”。

禾赛科技用一组数据,更直观地为36氪汽车阐述了新一代产品的优化。“ATL的体积相对AT128减小了60%,功耗减少55%,性能却提高了1倍。”


产品图

而在技术创新之外,理想与供应商的共创机制,是保障产品需求顺利落地的更深层原因。

在梁峰的记忆里,ATL开发过程中,理想与禾赛科技密集地开展过多次共创会,以至于后来,“理想的人进禾赛科技连卡都不用刷,门口保安早就认识理想的人了”。

共创会是理想与供应商合作时,“比较独特的一个动作,其他主机厂很少有这么做的”。在共创过程中,理想不光对供应商提要求,也给予“帮助和指导”,更重要的是,理想让用户思维渗入了禾赛科技。

梁峰认为:“禾赛科技以前工程师思维比较重,为了实现最优的性能,会把用户体验往后放。但理想把很多来自用户视角的需求传递给了我们,比如雷达里面有一个扫描器,这个扫描器会发出一点噪音和振动。

如果按我们的工程师思维,为了更好的性能,我们会把扫描器做得更大一些,这样更容易达到理想对我们的要求,但这样一来噪音会变大。

而一旦有了用户的思维,解决激光雷达的噪音就变得非常重要。可能我们在性能上达到更极致,但带来的用户价值,反而不如我们把NVH做好带来的用户价值更高。”

“三新”的碳化硅模组

能耗与续航,是纯电意向车主更为看重的两项指标,所以理想不仅为i8搭载了90.1kWh和97.8kWh两种规格的大电池,分别实现670km和720km的CLTC续航,还为i8搭载了自研的碳化硅电机,从而将整车能耗控制在14.6kWh/100km-14.8kWh/100km。

此外,这款碳化硅电机还将给第三排让出24mm的纵向空间。

碳化硅电机中,较为核心的部件是碳化硅模组或者说碳化硅芯片。而斯科半导体正是理想在碳化硅芯片领域布局的关键一环。


产品图

斯科半导体是理想汽车与湖南三安半导体合资成立的子公司,理想持股70%‌。目前,理想是斯科半导体唯一的客户,理想负责产品的源头设计,斯科负责制造。

相比许多友商,斯科半导体所研发的碳化硅模组有个最大的不同之处——设计了开窗区域。

斯科做这样的设计,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是提升效率、降低杂感;第二是为了缩小体积,提升第三排空间利用率。

理想汽车电动产品负责人唐华寅又用较为形象的比喻,解释了开窗区域是如何实现上述两个目的的:

“我们可以理解为,模组上面有几只手,连接到外面去控制电机、电流,我们的手伸得没那么长,所以能节省空间,而传统设计下,手必须伸得更远,当然也就更占空间。

至于为什么‘手伸得短’还能降低杂感,也就是降低能量损耗?这就好比一些老房子里的水龙头,你一开,就能听到水管子在震。这是因为从蓄水池到水龙头之间的管道特别长,水流到一半可能突然被门堵在那儿了,于是水就会在管道里振荡,从而消耗能量。”


产线图

斯科半导体计算,“原本比起传统IGBT模块,使用碳化硅模块能增加6%的续航,而斯科又设计了开窗区域降低了杂感,因此续航还能再多1%。

也就是说,同样是100度电池或者80度电池,用了斯科的碳化硅模块后,能增加47公里的续航”,“同时因为后电机会布置在三排座椅下面,所以电驱小了以后,可以给第三排让出24mm的空间”。

既然在模组上设计开窗区域,能提高续航和空间利率,那么为何少有企业采用这种设计?

斯科总经理高贤表示:“因为在开窗区域有不同的材料,比如有塑封料、EMC、基板,有脱膜角的地方,应力就会比较大,特别在高压高温的情况下,应力更容易被激发,这个地方很容易导致分层、湿气侵入这样的可靠性问题。

一旦出现湿气侵入这个问题,AQG324可靠性中的第一个项目H3TRB高温高湿反偏测试就过不了。”


产线图

高贤不止一次对36氪汽车笑称:"我们是'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因为此前少有人尝试过这项设计,因而整个研发过程中,斯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与供应商共创5C超充电池

光是缓解用户的续航和能耗焦虑还不够,理想i8还延续了理想MEGA 5C超快充的卖点。

据理想官方公布的数据,i8所搭载的,来自宁德时代与欣旺达的5C三元锂电池,其充电速度已达到了充电10分钟、续航500公里的程度。

除了续航之外,在安全防护与空间利用率方面,理想i8所搭载的5C电池,也在MEGA电池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

据宁德时代国内乘用车技术总工吴镇华表示,这具体体现在,理想i8电池包的整体布局,根据i8的底盘,做了随形的结构。而这意味着,i8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更高。


产品图

而且,理想i8的电池包采用倒置技术,实现了热害及烟气与乘用舱的隔离,安全防护系数更高。

而电池倒置以后,原先的排气空间跟底护板的空间便可以共用,由此便能够在麒麟电池原先存储效率的基础上,使整车高度的机箱空间再减少5mm以上,从而增加用户的乘坐空间。

和去年MEGA的那款电池包一样,如今理想i8所搭载的电池包,同样是理想与宁德时代深度共创的成果。用吴镇华的话来说,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吴镇华告诉36氪汽车,尽管i8的充电时间只缩短了2分钟,可事实上,从12分钟提升到10分钟,这个指标提得比较晚。

彼时,宁德时代的电池架构方案已经定型了,而做产品开发,整体的架构方案没办法天天变。因此,如何在不涉及产品架构重大调整的前提下,实现“10分钟”的指标,成了摆在双方面前的最大挑战。


产线图

单从电池的角度来讲,要想让电池充电更快,温度控制得更好,宁德时代可以在化学体系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电芯极片设计,提升充电倍率能力,同时产热降低10%以上。

这是宁德时代拿手的事情。

而在充电过程中,怎么保障电芯稳定的一致性,确保电池超充倍率性能的发挥,宁德时代也可以通过调整水冷的折数,或者流道的均衡度实现。

但有了电池的基础,还需要整车的配合才能达成指标,这就是整车热管理策略、冷却功率供给的问题。

而这些都需要理想与宁德时代进行深度交流、头脑风暴,以及大量的实验去验证每一个猜想的正确性。


产线图

至于i8随形电池包的形态方案,其确定的过程似乎更为曲折。

i8电池包的项目,在2022年上半年立项。为了保障整车的空间利用率,双方团队放弃了用方方正正电池包的方案,决定采用随形结构。这样一来,便会涉及到整车总布置、整车结构强度配合等问题。

吴镇华至今仍记得,那时正值疫情封控时期,但当时做结构设计、电芯设计的部分同事,都自愿留在科技大楼隔离,一隔离就是半个月。就是在那半个月内,详细的技术方案冻结了,在这之后才能推进和整车做总体布置、结构仿真这些工作。

类似的案例,也发生在欣旺达。

2023年4月,欣旺达为理想单独成立了一个事业部,那时这个事业部的规模还是1300人,如今已增长到近1700人。据欣旺达理想事业部总经理陈辉表示,为一个客户专门成立事业部,“在欣旺达动力还是第一次”。

欣旺达有时会邀请理想的高管做关于组织文化的分享,陈辉也会把它所感知到的,理想的优秀文化分享给理想事业部其他高管。他较为欣赏的,是理想以事情为中心,弱化层级的文化,“这在组织层面是非常有力量的”。


产品图

除此之外,理想也会将整车数据接入欣旺达系统,双方通过共享售后数据和整车表现数据,建立预警模型,提前识别并防范潜在的质量问题。

正如陈辉所言:“可以把理想事业部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公司,这个公司是由理想和欣旺达双方成员在一起组成的联合公司,双方在这个公司融合共创。”

深挖细节、用数据做预防

而理想,在与供应商并肩作战这么多年后,它对供应链也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作为主机厂,要想实现更高的质量稳定性,就要掌握更多的know-how,尤其针对碳化硅这种尚未完全成熟的行业更应如此。而这时就不能一味地“抠”,而应当追加预算,增加筛选、增加工艺的管控力度。

比如斯科半导体首创的碳化硅芯片KGD测试,为的就是在“遇到细枝末节的问题时”,能判断出到底是模块的问题,还是源头芯片的问题。而“别人不做成这样,是不会了解这里边工艺的细节,不会知道原来需要这么管控。”

除此之外,如何利用数据也是理想这些年学到的重要一课。

36氪汽车从联合动力生产运营中心副总监胡厚盾处了解到,别的车企在量产后更多的是基于售后需求数据,改善整车质量问题,但理想却是主动利用供应商的前端数据预防不良,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

更高的品质、更好的产品,这是所有车企与供应商一致的追求,然而并非每家企业都能实现自己的预期。正如西方那句谚语“魔鬼藏在细节中”,理想和它的“理链”自我进化的方式,也正是深挖细节,比对手多想一步。

而当这些know-how被复用到理想i8及后续的纯电产品上,更优的产品质量或将使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几分胜算。

Top

1、2025 GPU双雄拆解:英伟达Blackwell对阵AMD Radeon

2、新82无后坐力炮据说量产!,82mm无后坐力炮

3、卡车新能源化可能是中国的新王牌,卡车新能源化可能是中国的新王牌吗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sichuan-zkha.cn/FUI/detail/udvwon.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