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8 08:49 作者:段十三
从“育儿神器”到“体育教练”……来这个新展看社科+AI的创新火花
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的碰撞,将带来怎样的思想火花?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无需再局限于抽象的理论探讨,而是可以在现有落地的应用场景中找到答案。
昨天,“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成果展”在上海社会科学馆揭幕。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等高校研究机构近200项成果,内容包括探讨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学术著作、研究报告,通过多媒体演示和交互操作体验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社科大模型、可视化成果等等。
打破技术门槛,轻松开展有AI介入的社会实验
对于许多希望拥抱AI的社科学者而言,技术门槛始终是一大障碍。针对这一挑战,由华东师范大学王祥丰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共同研发的“Epitome平台”应运而生,这也是全球最早专注于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深度融合的实验开放平台之一。
“AI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面临技术开发成本高、跨学科组织难度大、实验实施复杂等多重挑战。我们的目标就是搭建一个支撑平台,让研究人员能轻松开展有AI介入的社会实验。”王祥丰介绍道,“例如,传统社会实验需要招募志愿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以记录行为。现在,我们可以在Epitome平台上搭建类似微信的聊天环境,其中部分参与者是真人,部分则由AI扮演,通过观察人机互动来探索社会学问题。”
目前,Epitome平台吸引了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的学者用户,已经完成或正在支撑着200余个人工智能社会实验运行。
推动教学向“素养本位”转型,培养具有AIQ的创新人才
除了赋能学者开展社科研究,展出的应用成果也显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研发的IHI新型课堂教学智能评价与优化系统,旨在推动课程教学向“素养本位”的互动-启发-探究(IHI)方式转型;同济大学的“TJ数智文化大模型”,则致力于探索如何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商(AIQ)的创新人才。
“我们把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双创’成果,以及前沿的数字文化内容,都融入了这个大模型。基于学院10位教授的著作,我们还训练了他们的‘数字人’问答模型。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概念困惑或理论难题时,可以实时与这些‘数字教授’互动,获得更权威的解答。”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解学芳教授介绍说。
从“文学创作伙伴”到“体育虚拟教练”
本次展览最大的亮点之一,莫过于那些能让人亲身体验的AI应用。现场展出的4个交互体验项目,生动展现了AI与社科结合后的广阔应用前景:
——新闻生产的“AI编辑部”:复旦大学“复数智能(AI4DJ)”作为全国首个为数据新闻创作而生的多智能体协作平台,模拟专业新闻生产流程,利用AI智能体完成从数据收集、核查、分析到可视化撰稿的全链条,不仅服务于新闻实践,也赋能数据新闻的教育教学。
——文学作品的“创作伙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联合上海市作家协会、新华传媒·新华连锁推出的“灵咔灵咔”创意写作智能体,是国内首个创意写作智能体,其技术基础源自国内首部AI生成百万字长篇小说《天命使徒》。该平台优化了生成步骤与提示词交互界面,让用户直观体验智能化创作流程。
——家庭教育的“AI训练师”:华东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推出的“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整合了情境诊断、微课学习、认知评估与智能陪练四大模块。家长可在模拟对话中与“AI娃”演练亲子沟通难题,并即时获得基于专家知识的精准指导。
——儿童体育的“虚拟教练”: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的《平衡挑战》是一款基于Kinect开发,针对10-13岁儿童的体感交互产品。通过趣味互动提升平衡训练兴趣,帮助孩子在游戏中增强平衡能力,为高强度运动打下基础。
开展当天,展览就吸引了众多观众,许多小朋友对体验区的各种AI应用充满好奇、跃跃欲试。可以看到,AI让社科研究的价值变得更加可感可知。
上海社科中心党总支书记徐婷婷告诉记者,“近期我们调研多所高校发现,上海社会科学界在应用AI赋能研究方面,不仅涵盖传统的法律规制、伦理探讨等理论层面,更延伸至大模型开发与应用等前沿实践领域。”
据了解,上海社会科学馆已开辟400平方米的“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成果专区,作为常设展览长期向公众开放。未来将汇集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
1、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和广东省气象局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广东省高温条例
3、欧美为什么现在集体放弃新能源汽车了?真是因为技术不行?,美国为什么不发展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