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8 13:56 作者:李小冉
白天展品爆发,夜晚灵感狂飙:WAIC 2025第二天到底有多炸?
7月27日,上海世博展馆与整座城市化作一座被AI点亮的“立体舞台”。正如MiniMax创始人、CEO闫俊杰在主论坛上所说的,“AI的意义,不只是技术突破,更是要让每个人都能用得起、用得好。”这一天,AI以最具象的方式走出实验室,深入城市与产业,成为推动社会福祉与效率的引擎。
白天,大模型领衔的最新技术亮相,文化、医疗、教育、工业、金融等行业的应用纷纷登场,让AI从“奇观”转变为“新基建”;夜晚,思想、创意与艺术在“WAIC UP! 之夜”尽情释放。科技、产业与人文的三线共振,让AI在这座城市真正“活”了起来。
白昼之景
AI赋能千行百业
走进世博展馆,扑面而来的不只是技术炫技,而是触手可及的AI落地应用。各大厂的新一代模型首发亮相,为AI产业化提供了坚实底座,也为千行百业的应用按下了加速键。展区不仅展示算法与算力的突破,更通过文化公益、医学进展、工业智能提效、跨场景智能交互等故事,让人看到AI如何从“技术奇观”转变为产业新基建,真正实现社会价值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展览:从“炫技”到“惠民”,AI变身城市新基建
走进今年的WAIC 2025展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前所未有的科技热浪。展会以“模型应用 + 具身智能 + 智能硬件”为核心特色,展区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汇聚超800家企业,集中呈现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60余款智能机器人,以及100余款“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的重磅新品,规模创下历届之最。展馆中百度、腾讯、阿里、商汤、智谱、月之暗面、阶跃星辰、MiniMax、快手等巨头的新一代大模型首发亮相,成为整个展区的“心跳”。而在这些“底座”技术之外,文化、医疗、教育、工业、金融等行业的应用故事也逐一展开,让AI真正成为可感知、可体验的生产力。
大模型集结:AI新底座的集体升级
围观的人群中,不少开发者举着手机拍摄阿里的Qwen3全系开源模型演示,119种语言的实时切换和灵活推理展示,让围观者称赞不断。
商汤的“日日新”多模态大模型V6.5则在互动环节人气爆棚:观众现场输入一段复杂的旅行规划需求,模型在几秒钟内整合路线、识别上传的票据信息(OCR实时完成),并根据现场环境噪声调整语音输出,仿佛一个真正懂人意的“私人AI助理”。
腾讯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发布并开源业界首个可沉浸漫游、可交互的3D世界生成模型——混元3D世界模型1.0,同时宣布后续多款模型开源计划。
快手的可灵2.0吸引了一群短视频博主,他们只用几句话,就生成了带有真实物理效果的动态短片,背景音乐甚至能随着人物动作自动调整节奏,引来阵阵惊叹。
文化与公益:AI让日常更便捷
在展馆一隅,合合信息与南京博物院合作的“坤舆万国全图”数字化体验区人头攒动。观众用手机滑动扫描3.85米×1.71米的古地图,AI在几秒内拼接出高清全景,并能点击探索四百年前的世界视角。而在另一侧,谷歌的“Project Guideline in China 智引线”首次亮相,吸引了不少体验者。该项目由上海有人公益基金会基于谷歌开源AI技术为中国量身定制,帮助视障人士在无需志愿者陪跑的情况下,也能依靠AI独立奔跑。
娱乐硬件与智能终端:AI设备,玩出新体验
与此同时,现场体验的Rokid Glasses,凭借多模态AI大模型,可以做到实时识物、智能问答、实时翻译和导航,还能当提词器、随身音乐播放器、通话助手。观众戴上眼镜试用,一边行走一边实时获取路线提示,还能第一视角拍下现场画面,仿佛随身多了位“AI伙伴”。还有夸克AI眼镜——WoW 哇哦版则为科技爱好者打造多场景智能体验。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结合摄像头和微显示,它能提供百科问答、日常对话、商品识价、翻译扫描等功能。现场更有互动演示:扫描神舟二十号模型、领导人著作或陆家嘴地标微缩模型,即刻识别触发讲解,让观众在文化体验中感受到AI的即时响应与趣味互动。
当然还有XREAL、宇树科技、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特斯拉、灵心巧手等多家火爆智能终端在现场的动态展示,让文化体验、日常出行甚至公益应用,都多了一份智能和便利。
医疗与公共健康:AI守护健康,从影像到中西医诊疗
阿里达摩院的“平扫CT+AI”展区前排着长队。体验者只需一份影像数据,系统就能在一分钟内完成多种癌症和慢病的机会性筛查,连细微的胰腺癌病灶都能捕捉到。现场医生演示时,有观众轻声说:“这技术,可能真能救命。”
在另一侧,中国联通带来了AI+医疗的多项成果。现场可体验的心脏超声辅助诊断设备,利用元景视觉大模型帮助胎儿先天性心脏筛查,已在安贞医院落地;慢性眼病智能筛查设备,支持近视防控及多类眼病检测,解决传统效率低、误诊率高的难题;中医辅助诊断平台则结合脉诊和舌像数据,构建中医大模型,面向基层和家庭医疗试点。
这些展项让AI从高端医院走向基层和家庭,让观众直观看到AI如何守护健康的更多维度。
教育与普惠:AI课堂,从陪伴到科研助手
科大讯飞的AI学习机让个性化学习变得简单。知识图谱能快速找到学生薄弱点,AI 1V1答疑、虚拟科学家在线解惑、口语陪练和作文批改,让学习高效又有趣。护眼屏、AI坐姿检测和作答笔,也让家长放心。鲸鱼机器人发布的AI教育机器人 Pubblo,以语音、图像交互和多传感器技术,让青少年能在对话与编程游戏中学习AI,围观的学生和家长络绎不绝。小鲸知学堂展示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则为考生提供AI定制的学习路线,吸引众多体验者。思腾合力带来的“思图智教一体机”也成为亮点,这款集成大语言模型的教育科研一体机,开箱即用,可帮助学校和研究机构快速部署智能教学与科研辅助功能,提升效率的同时降低部署复杂度,让教育智能体的落地更高效便捷。
制造与产业智算:万卡集群驱动效率跃升
百度智能云的“万源智能计算操作系统”展区,背景墙播放着航天、农业工厂的高速画面。讲解员介绍它如何把国产芯片的算力利用率拉到92%,支撑65%央企转型,现场大屏实时模拟了200多个工业质检模型的运行画面,犹如一座“虚拟工厂”在眼前运转。腾讯的AI生产力平台体验区,则吸引了一批企业用户现场试用具身智能和乡村智能体,讨论声不断,真正的打通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金融与服务:智能体让金融轻盈运转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展台,观众通过分析师智能体“To the Power of AI”调出一幅全球政经热力图,几秒内呈现宏观趋势。另一边,汇付天下的斗拱2.0演示只用“一行代码”完成支付功能嵌入,让不少创业者直呼:“这能省下一个团队。”最后在况客科技展位,观众现场体验了基金投顾AI Agent。输入需求,它能像资深投顾一样,秒查基金信息、联动市场数据,还能完成组合回测和诊断,让投顾工作几分钟就能跑完。
在展馆里WAIC2025的展馆成为全球大模型迭代的风向标。你几乎能感受到:AI已经从“技术奇观”变成推动产业和生活的“新基建”,而这一切,都真实地发生在眼前。
论坛:思想点燃,AI落地的幕后推手
展馆里的热闹之外,7月27日的多场论坛探讨了AI落地的深层话题,探讨AI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面向大众的生产力工具,让思想与应用形成对话,为AI普惠提供了思想的纵深和行业的参照。
大模型领域:以问题破局,技术与生态双轮驱动
“大模型”板块作为本届大会的核心亮点,以18场重点论坛构建思想熔炉,聚焦基础模型、垂类模型和AI Agent三大方向,推动全球智慧碰撞与产业落地。
“大爱无疆・模塑未来”大模型论坛直面模型本质难题,汇聚学界、业界及政府机构顶尖人士,围绕技术突破、行业应用创新及未来趋势深入探讨,现场成立上海市工商联人工智能专委会,为产业协同搭建新平台。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生态论坛发布多项AI基础设施成果及产业合作计划,通过组建联盟、设立基金等形式,构建开放共赢的AI产业生态;腾讯AI论坛则展示“科技向善”的立体化实践,首发具身智能TAIROS开放平台和共富AI计划,推动技术普惠。
企业重塑:AI赋能全链路革新,从战略到场景深度渗透
多场论坛聚焦“AI如何重塑企业发展”,从顶层战略到行业实践,提供可复制的转型方案。
埃森哲人工智能重塑企业论坛围绕“AI驱动业务全流程重构”,探讨数据治理、人才体系等关键议题,破解组织重塑与负责任AI的现实挑战;伊利集团真AI牛奶生态创新论坛展示乳业全链路AI革新成果,发布应用场景矩阵图及生态创新案例,启动“共生未来”AI生态品质联盟,为传统行业转型提供范本。
AI for SME论坛发布“AI for SMEs全球普惠倡议”及中小企业AI推荐解决方案,助力破解算力、资金瓶颈,形成可复制的普惠样板;AI赋能海洋论坛则聚焦智能船舶前沿科技,中船集团发布“智海·图灵”赋能基座平台、水星智算处理器等多项全球首发成果,推动船舶、航天等多领域跨界融合。
金融领域:数智融合激活新动能,产融协同共探未来
围绕“金融创新”与“投资生态”两大主线,多场论坛推动AI与金融深度融合,释放协同发展新势能。
FinAI人工智能金融领导者论坛发布“Silicon Fin:SAIFS金融智能未来引擎”,集成自主研发的金融推理大模型与AI智能体,构建人机协同的金融认知网络;交通银行主办的论坛完成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金融大模型合作等三项签约,发布特色产品及支付产融生态计划,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中金公司投融资发展论坛发布《科技金融促进AI发展》报告,探讨AI应用与投融资机遇;中信集团论坛则依托“金融+产业+科技”优势,发布科技创新“磐石”行动方案及《AI+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为产融协同提供“中信智慧”。
此外,中国气象局在大会期间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开启跨国气象防灾减灾新使命。该方案以云端早期预警系统为核心,可根据不同国家需求提供定制化、易部署、可持续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全球提升气象灾害应对能力,彰显AI技术服务人类共同福祉的价值。
应用体验:三环City Walk,整座城市都是AI游乐场
WAIC不仅在展馆,也把整座城市化为体验场,从能随手互动的“生活智能内环”,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服务中环”,再到贯穿上海的“产业生态外环”,让AI真正成为市民、游客可感可用的“城市伙伴”。
生活智能内环:AI与非遗的“潮流秀场”
围绕世博展馆,威客小吃街的机器人调饮秀让游客一边尝鸡尾酒一边感叹AI调酒师的精准手艺;WAIC Young区,观众可用AI定制茶盏纹样、虚拟旗袍,或通过动作捕捉操控皮影戏角色,应用集市中集结了多种交互体验,收集打卡章兑换周边。这一圈,让AI成为文化与日常的“潮流搭档”。
城市服务中环:未来出行提前上演
北广场成为未来交通的舞台:Robotaxi规模化运营,智慧巴士穿梭展馆周边,无人机足球赛与载人飞碟表演吸引无数镜头,观众能体验空地一体化的未来通勤场景,仿佛提前步入科幻片。
产业生态外环:City Walk的智能探索
五条主题路线贯穿浦东、北外滩、豫园等地标:智慧生活、智能终端、都市工业、创新生态、城市映像主题,串联展馆内外的AI技术与上海城市肌理。游客在行走中体验从智慧零售到工业制造的AI应用,让城市成为沉浸式实验场。
夜幕之景
WAIC UP! 之夜——思想、创意与AI的夜间共生
夜幕降临,世博馆外化身为一个流动的科技嘉年华。“AI,有什么大不了?”这句口号在光影间闪烁,四个标点符号——“?”好奇、“!”激情、“。”思考、“……”未知,串联起整晚的探索旅程。
思想汇聚:中心舞台的脑力盛宴
“中心舞台”作为思想主场,通过“推开新世界,回归当下,眺望未来”三重篇章,探讨AI时代人类与技术的关系。“WAIC UP TALK”中,AI·TALK创始人赵汉青、青年导演Junie Lau、纪录片导演秦晓宇等从不同维度分享AI创作中人类表达的独特性。
“WAIC UP DIALOGUE”环节,杜兰、尹烨、王佳梁围绕“AI无法取代的人类价值”展开跨界对话,从情感共鸣、生命本真等角度描绘人机共生可能。
“WAIC UP DEBATE”上演2V2辩论,倪考梦、瞻云与蒋松筠、邓哲就“AI时代普通人应提升综合素质还是专业技能”交锋,拆解当下焦虑。
“论道环节”中,张拳石、王铁震、宿新宝、胡可嘉、李楠等先行者,从神经网络可解释性、开源价值、建筑人文、天文探索等领域,分享AI与人类协同的实践与思考。
开放空间:八大空间的自由探索
“AI 春晚互动区”集中展示 2025 年 AI 春晚佳作,从视觉特效到交互设计,直观呈现 AI 在创意领域的突破。
“通义体验区”以 “Wan” 为灵感原点,搭建创意孵化平台,让每个普通人的灵感都能通过 AI 工具落地。
“AI 绘画实验室”聚焦 “和平” 主题,数十幅 AI 生成画作与视频并置,探讨像素背后的情感共鸣。
“AI 音乐创作坊”则邀请参与者用 AI 工具即兴创作旋律,感受算法与灵感的碰撞。
“知乎学术酒吧”成为思想交锋的轻松场域,特调饮品与 AI 议题搭配,学者与爱好者围坐畅谈,从 “大模型伦理” 到 “日常 AI 应用”,让技术思辨跳出严肃框架。
“通往 AGI 探索站”依托全球最大 AI 知识库《通往 AGI 之路》,提供从基础名词到进阶应用的系统学习路径,践行 “让更多人因 AI 而强大” 的社区宗旨。
“AI4GOOD 亲水舞台”则以公益成果展与 AI 生成绘本为载体,展现 “用 AI 做好事” 的温暖实践,让技术的人文关怀触手可及。
“IDEA CAFÉ”以 “思想交流场域” 为定位,为 WAIC UP! 之夜注入独特的思辨温度。这里没有严肃的讲台,只有围坐畅谈的轻松氛围,从一场卡牌身份推理游戏开始,参与者在角色代入中自然触发对技术与人性的深度思考。
年轻与AI的荷尔蒙交织
这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夜宴,只关乎:在这个技术狂奔的时代,人类如何与AI共生?
音乐、思想、互动与美食交织,观众一边在实验室和市集中感受新奇应用,一边与大咖、AI伙伴畅聊未来,夜晚成为科技与人文情绪的交汇点。
AI盛典点亮夜空:相AI相生,共赴未来
夜空下,还有一场更宏大的舞台正在酝酿。7月26日,总台《2025中国·AI盛典》在徐汇拉开序幕。盛典与WAIC深度联动,将全球AI智慧汇聚于上海,展现“智能城市”的新名片,并将于8月中旬在央视综合频道与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让这场未来的交响曲传递给更广泛的观众。
7月27日的WAIC,是AI理想与现实交汇的缩影:白天,大模型驱动的AI赋能文化、医疗、制造、服务,让普惠创新落地;夜晚,思想、艺术与年轻生态交织,让技术更有温度。
在这座被AI点亮的城市,技术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桥梁。WAIC 2025将继续见证AI在产业、人文与理想之间的协同生长,而这一天,才刚刚拉开序幕。
tips:推荐巡馆隐藏路线哦~
点个爱心,再走 吧
1、近4000人离职!NASA减员目标仍未达成,nasa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