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7 15:48 作者:李纳豆
宋鲁郑:承认巴勒斯坦国,马克龙可不是为了加沙平民
在加沙走廊陷于恐怖大饥荒之际,法国总统马克龙7月24日宣布,法国将于9月份联合国大会开幕之际,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由此,法国也将成为西方G7集团中第一个承认的国家。
目前全球已有至少142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法国算是一个晚到者,就是在西方阵营里,一年前爱尔兰、西班牙和挪威已率先在欧洲迈出这一步。尽管如此,考虑到法国在西方和全球的特殊地位,此举还是立即引发全球效应。
表面上看,马克龙此举的背景是加沙遭受的苦难。他宣称:“当前的紧迫任务是结束加沙战争,救援平民。”为此“我们必须最终建立巴勒斯坦国,确保其可持续性,并通过接受非军事化并全面承认以色列,使其参与到中东地区所有人的安全中来”。
确实,加沙的悲惨情况正如英国首相斯塔默7月24日所说的:加沙走廊正遭受“无法用语言描述而且无法辩解的”人道灾难,要求以色列立即给人道援助放行。
对于国际关系来讲,当一个国家要做一件事,它要选择一个时机,以确保成本最小、收益最大,马克龙显然抓住了这个机会。当然任何国家的外交都是服务于本国利益,利它不过是副产品。
首先,恢复法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自希拉克时代结束后,法国包括欧洲在中东的影响力迅速下降。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国力下降和内部问题丛生。外部有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2012年阿拉伯之春、大规模难民危机、恐怖主义袭击、英国脱欧、新冠疫情以及新兴国家崛起带来的激烈竞争;内部则有经济停滞、移民问题导致民粹主义崛起等,使得法国根本无暇关注中东事务。
2023年哈以冲突爆发以来,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直至发展到以伊对抗。但在这个过程中,法国和欧洲仿佛一个看客,完全丧失了对中东的影响。
一是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导致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发生了严重的能源危机。政府甚至不得不在冬天对全国取暖温度进行限制,我曾在此期间因公务拜访去过总统府,也感觉寒冷。法国由于有核能,按理说境况相对好一些,但仍到了这种地步。
二是自特朗普2017年执掌白宫后,奉行实力和金钱原则,以各种手段强迫各国购买美国产品,包括军售。拜登上台后,更是借围堵中国之名,抢走法国和澳大利亚高达600亿美元的潜艇订单。
但问题在于,军售对于法国并不单纯只是一宗贸易,而是法国维持全球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柱。法国要想在世界事务上保持独立,必须拥有独立的军事研发能力。但法国国家规模太小,仅凭自己消费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开支,因此海外市场就成了它维持这个能力的必然选择。美国抢走潜艇订单也不是为了600亿美元,而是要打击法国的战略自主能力。
为此,法国只能更加积极向全球拓展军售市场,目光自然转向既不太平又有钱的中东。现在法国在中东的武器出口名列全球第二,卡塔尔、埃及、阿联酋、沙特都是其主要客户,仅次于美国。
中东地区伊斯兰国家对巴勒斯坦拥有较大的同情和支持,法国此举无疑会极大地打动中东国家,从而为其恢复在中东的影响力打开高速通道。
当然,法国和欧洲作为全球重要的力量,面对中东激荡的局势竟然被排除在外,也是对其全球大国地位的威胁。
马克龙和特朗普的暗暗角力
其次则是针对美国。
法国和美国同属西方阵营,但自二战结束后到今天,双方存在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利益冲突。
二战战败令法国由一个世界强国沦为二流国家,因此它的最高国家利益就是恢复其原有的大国地位。美国则由一个区域强国成为世界霸主,它的最高国家利益就是维持这种地位。为此,美国一方面要遏制苏联,另一方面也要西方一统于它的号令之下。美国通过军事占领,控制了德国和日本,又通过马歇尔援助和建立北约控制了西欧多数国家。
法国要想恢复大国地位,就必须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要想一统西方,就必须牢牢控制住法国,双方的国家战略利益可谓南辕北辙。整个冷战期间,表面上法国仍然是西方的一员,却是一再挑战美国战略利益的国家。
法国国际关系学者格鲁塞在《法国对外政策》一书中指出:这一时期“法国一直在寻求支撑点以便对付美国”。为此,法国退出北约、和苏联建立特殊关系、和中国建交、反对美国对拉美后院的干涉、批评美国卷入越南战争是不义的战争(这期间法国不仅派代表和北越会谈,甚至胡志明去世时,总统蓬皮杜派特使参加他的国葬)。
对法美来讲,今天的局面某种程度上又是冷战的翻版:法国要借两极世界追求大国地位,美国则要一统西方对抗中国——双方的国家战略利益冲突依旧无解。
所以马克龙突然决定承认巴勒斯坦国,立即引发美国和以色列的强烈抗议。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表示,美国“强烈反对马克龙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计划”;同时声明:“这样鲁莽的决定只会助长哈马斯的政治宣传,挫败和平进程,是对10月7日哈马斯袭击受害者的一记耳光。”紧接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天表示,法国总统马克龙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立场毫无影响力。
1、促进农产品消费,十部门联合发布23条措施,推动农产品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