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嫂子集体开撕,“锤渣男”变成恶俗生意?
我发现,“嫂嫂”在线锤渣男,成了互联网新兴产业。
有一档名为《嫂嫂请讲》的网络访谈节目,以“带观众吃瓜,防姐妹被骗,享独美人生”的口号,邀请与男明星有过情感纠葛的女性,以闺蜜茶话会的形式分享过往经历。
前几天,都美竹还在这档节目上再锤吴亦凡,登上热搜。
这到底是在搞什么?
01
“嫂嫂”转型“大女主”?
“嫂嫂天团”的崛起,堪称当代互联网最魔幻的“灰姑娘”剧本。
辛雨锡、都美竹、“多肉饱饱”……她们的名字,无一不是绑定着某个著名“渣男”的名字进入公众视野,如今却靠着《嫂嫂请讲》,集体转型“复仇女神”。
都美竹复述了一堆当年的旧料,比如选妃、灌酒,成功巩固了“屠龙少女”标签,还再次强调“girls help girls”的立场,教姐妹们防骗。
辛雨锡爆了秦霄贤孕期出轨、帮其运营社交媒体、教其转扇子吸粉等细节。
还通过展示与男大学生暧昧聊天、无视追求者信息等内容,营造了复仇女王变身洒脱富婆的形象,吸引了不少“嫂嫂粉”。
这群曾因情感纠葛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女性,如今靠着锤渣男、姐独美的叙事,成了网友口中的“反渣先锋”“智慧大女主”。
在直播间里带货、在节目里当嘉宾,把个人经历熬成了顶流剧本,成了一道越炒越热的网络奇观。
网友有的追捧,有的质疑,“嫂嫂经济”则成功借助讨论,热度水涨船高。
为什么“嫂嫂们”能摇身一变成为大家追捧的“独立大女主”?
剥开姐妹互助、防骗指南的外壳,里面包裹的,真的是女性赋能的内核吗?还是又一场精心编排的流量收割?
02
如何转型大女主?
首先是通过黑红叙事,给自己一键洗白。
她们深谙“黑红也是红”的流量密码。
拜金、心机、炒作这些曾经贴在嫂嫂们身上的负面标签,在精妙的叙事重构下,都能一键洗白,转化为对抗不公、逆风翻盘的大女主励志剧本。
最先吃透这套玩法的就是韦雪。
她早年被牢牢贴上“拜金捞女”的标签,却在短视频时代成功翻盘,硬是将过去的桃色传闻包装成了“姐靠自己”的奋斗史。
后来的嫂嫂们更是炉火纯青。
她们擅长把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恩怨无限放大,再裹上“女性反抗”的正义外衣,点燃大众共情。
节目还精准拿捏了下沉市场心理。
由于核心受众是女性群体和渴望在大城市立足的小镇青年,对光鲜的娱乐圈充满幻想。
嫂嫂们的人设必须叠满双重Buff:“有钱”——暗示经济独立、人生赢家;“有颜有爱”——身边环绕年轻帅哥,情感生活精彩。
这一切都在精心营造一个“离开渣男,姐独自美丽,财富爱情双丰收”的幻梦,让观众获得代偿性的情感满足。
虽然高举女性互助、教姐妹避坑防骗的大旗,口号听起来无比正确,但细看内容,核心卖点依然是消费明星隐私、翻炒狗血八卦。
所谓的“防骗”干货,往往建立在真假难辨的极端个例上,缺乏普适性和深度思考。
震天响的口号下,内核却空洞乏力,本质是利用公众对娱乐圈秘辛的猎奇和对性别议题的关注来博眼球、引流量。
而当观众为“姐姐真敢说”热血沸腾时,资本也获得了想要的收益。
“嫂嫂经济”早已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节目中见缝插针做广告植入。
将一期节目切割成无数“爆点”片段进行切片带货,每个片段都带着专属链接,高效变现。
还有精准的借势引流,在节目引爆热搜后,立刻开启个人直播做流量转化。
每一次轰轰烈烈的“锤渣男”事件,实质都是为她们个人IP或关联业务导流的绝佳跳板。
03
为何要警惕“嫂嫂经济”?
“嫂嫂经济”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对真正女性议题的亵渎与消费。
首先是偷换概念。
它将复杂的社会结构性压迫,比如性别歧视、职场不公、系统性暴力等,通通简化、矮化为个体间的“渣男vs受害者”狗血剧。
仿佛只要“锤倒”某个具体男人,女性困境就迎刃而解。
这掩盖了问题的深度,误导了关注的方向。
其次是制造虚假对立。
过度渲染个体冲突和“复仇爽感”,无形中强化了性别对立,而非促进理解与沟通。
当“多肉饱饱”这样打着“防骗”旗号的人自己就是巨骗,当所谓的“锤渣男”被证明是精心策划的流量生意,公众对真正需要关注的性别暴力事件、对真诚的女性发声者的信任将被严重透支。
狼来了的故事,最终伤害的是沉默的大多数。
更深层的问题还有物化苦难。
将女性的痛苦经历视为博眼球的商品,本身就是一种亵渎。
无论这些经历真实与否,当它们在各平台被广泛传播、围观,都是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是把她们的伤疤当成了吸引看客的噱头。
“受害者不需要完美”固然正确,但当个人苦难被包装成大众消费品时,我们必须追问:这究竟是在助力女性觉醒,还是在消费女性的集体创伤?
撕开伤疤不是疗愈,而是表演;贩卖痛苦不是觉醒,而是生意。
真正的女性力量,从来不需要靠反复咀嚼私密伤痛来证明。
1、刀客doc:阳狮的教科书和WPP的错题集 | 我看广告公司的数字化转型
3、我已经执教《乡土中国》这本教材两轮,这本书非常不适合高中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