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请别忘记自己的另一项重要社会功能!,中国教育的作用
底层奋斗何其艰难
整理西方民粹主义泛滥的资料,不禁想到中国教育的一些不和谐现状,有些毛骨悚然。
西方现在为什么民粹主义泛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阶层的固化,学术上叫天花板效应。即底层群体向上提升的通道被阻塞,你怎么奋斗也顶不破社会底层群体头上的天花板。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则在这层天花板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当教育与家庭背景、经济状态直接相关,而能力和智力却退居次要地位时,它事实上就是把那些家庭既无背景,经济处于困境状态的底层群体的上升通道给阻塞了。当底层的一切通道都被阻塞时,人们当然通过情绪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与愤怒。这就是西方民粹主义泛起的社会基础。
每年一度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邮递总会给我们一次次的惊喜和感动,当送快递的父亲在途中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名校录取的通知书时无法自制的眼泪,当伤病满身仍在地里劳作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女儿高校录取通知时泣不成声的激动,谁能说我们这些旁观者只是高兴。这意味着这些孩子,以及这些家庭有可能改变自己现有的生存状态,类似黎明时的晨光,自己的勤爬苦做,终于有了希望的结果。
挖煤的孩子成了博士不只是这个事件对经事者的改变。它更能说明的是奋斗者总是能得到社会的帮助与扶持,奋斗通途是顺畅的,它为一切有志者铺设。
露天课堂的孩子们为什么读书?
孩子及孩子的教育在中国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关心教育?是因为教育是被教育者实现理想、跃升社会层次,改变自己及家庭状态的一条道路,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奋斗者更是如此。
是的,教育是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杠杆,是打破社会阶层的有效工具。 中国的教育更是如此,它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通道。
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一直在实行向少数民族倾斜、向落后地区倾斜的政策,现在的无息助学贷款更是精准地扶助着贫困学生的学业。
我没有统计数据,只是凭直觉现在的这种倾斜政策有所弱化,尤其是政策执行者的人为因素造成了一些不和谐社会声音。
说一个习以为常的例子吧。
比如我了解的县级示范高中每年总要拿出相当数量的招生名额作为自费学生的配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地方财政给教育的经费相当有限。如果没有这笔自费收入来源,有的学校甚至连老师的工资都难维持。但谁都知道,这个所谓自费名额就是为有钱有势的家庭预留的名额,它是从正常招生名额中挤出来的,这种自费名额事实上就是挤占了通过正常的考试而升学的学生通道。
这种现象不仅高中有,小学、初中也有,大学也有。以至我们习以为常觉得这很正常。但这正常吗?
这实际等同于把一些孩子正常向上爬升的梯子给抽掉了。
这里不仅仅是课堂
我们可能认为这些不会造成多大的社会伤害,但请注意这种伤害是累积式的,它会逐渐形成一个社会层次。如果这个社会层次积累到一定的量,它会形成社会能量。
这仅仅是实例之一,类似这样的事例可以说举不胜举,有些甚至制度性固化了。
在网络上常常看见一些网友把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进行简单类比。但在我们进行这种比较时似乎忘记了中国教育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这就是它不仅只是为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更重要的是它还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打破社会阶层固化,推动人才流动的功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实现真正的唯能为尚,唯智为尚。而对于能智者的底层扶助不仅不能弱化,而是要更加强化。而在这方面政府要做的工作可以说任重道远。
只有这样,中国社会才能保持永久的活力,而不至于跌入朝代轮换咒圈。
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的来路。建党之初,她是社会底层的代表。看看中国共产党的党旗上的图案就明白了。什么是初心?这应该就是初心吧。
中国的活力之源来自哪里?
1、广东金融监管局:至6月末辖内银行已为1812个“白名单”项目提供授信超万亿元
2、简讯: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