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上海AI实验室发布全能“AI科学家”,助推更多“爱因斯坦”

时间:2025-07-26 09:02 作者:愤怒的滴滴

上海AI实验室发布全能“AI科学家”,助推更多“爱因斯坦”


人工智能(AI)对科学研究的推动,即将从量变化为质变。一个跨多学科、既懂理论、又擅实验的“AI科学家”在上海开启了它的“科研生涯”。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前夕,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的“书生”科学发现平台,已“加盟”多个研究团队,加速多个重大攻关项目,帮助国内物理学家率先研发出全球第一个由AI设计的超导材料工艺并得到实验验证,让生命科学团队在短短数月内发现癌症治疗新靶点,过去这一任务可能需要耗时数年。


上海AI实验室主任周伯文 (文汇报记者 袁婧/摄)

从理论到实验,全流程支持科学研究

最新上线的“书生”科学发现平台,已面向全球科研团队开放申请,通过后就能登录使用。其中,科研助手界面看起来和问答大模型相仿,可在对话框里给它指派任务,比如“预测不同排放情景下,未来100年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另外,平台还提供各种高级科研工具,比如一批功能各异的科学智能体,以及覆盖六大学科领域、容量超数千TB的科学数据集。

作为外行,记者没能以用户的身份充分领略这个强大的革命性工具。而据上海AI实验室青年科学家白磊介绍,在某些维度,书生科学发现平台已展现出超越人类科学家的能力,尤其是它极强的跨学科知识储备。


“书生”科学智能平台的界面

比如,在与中科院物理所团队的合作中,书生科学发现平台之所以能帮助研发第一个AI赋能的超导材料制备工艺,就是因为它兼具了凝聚态物理、新材料、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多学科能力,且拥有很强的实验物理水平,可自己设计相关实验。实测显示,AI设计的新工艺能显著提高超导材料的临界电流密度,让其能承受更大电流,加速超导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商用。

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在过去几年的突破令人惊叹,尤其以去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蛋白质预测模型“阿尔法折叠”为里程碑。但也要看到,之前科学智能的进展主要集中在单点突破,也就是针对特定任务提升计算效率。而科学研究整体上涉及的知识广、对象多、流程长,仅靠单点突破的叠加,并不足以驱动科学发现成果大规模涌现。

白磊透露,科研人员可在该平台上同时调动多学科智能体,进而利用“书生”科学多模态大模型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推理能力,自动从海量的科学数据中识别出新的科学规律,提出新的科学假设。再进一步,平台还可从理论走向实验,自动完成方案设计、代码实现,甚至可通过远程控制仪器设备,“亲手”开展部分实验。最终,它能获取实验数据,开展分析和讨论。从这个角度说,书生平台已经有能力从头到尾覆盖科研全流程,为科学家提供“一站式支持”。


智能体各司其职,“组建”交叉学科团队

“书生”科学发现平台的强大能力源于一系列创新。过去几年,上海AI实验室确立了以“通专融合”路径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理念。遵循这个理念,“书生”科学发现平台集成共享了通专融合的基座大模型,以及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地球等多领域专业科研智能体。

整个架构中,基座模型就像一个调度者,负责理解人类科学家的指令,并自行阅读文献、逻辑推理、任务规划。而基于上海AI实验室研发的多智能体框架,科研人员就能同时调动多种“专职智能体”,让它们各司其职。


书生平台可以根据指令,设计规划荧光蛋白功能验证实验。

比如,在想法生成阶段,文献综述智能体、观点提出智能体、多维评审智能体等上场,自动生成针对科研任务的创新想法;在方案设计阶段,借助方案设计智能体、代码评审智能体,抽象的想法可被快速转化为实施方案;等到实验验证阶段,还有一系列智能体可自主规划实验流程、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多维度分析。

实际上,一次科研流程中,智能体除了提供专业知识,还可按需扮演反思、辩论、管理协调等不同角色。某种意义上,通过调用多个智能体,人类科学家就可快速组建起一支跨学科科研团队,比真实招募一支团队要容易得多。

多智能体的效率,也在上海AI实验室与临港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协作的科研中得到印证。联合团队共同参与构建了一个多智能体虚拟疾病生物学家系统“元生”,整合了近600个专家工具,短短几个月中,就在肝癌和结直肠癌治疗上提出2个高价值新靶点,并获临床样本和动物实验验证。说到底,多智能体的协同决策,让“元生”在面对复杂疾病机制或药物路径选择时,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并基于反馈不断优化。


上海AI实验室整合了全球约50家顶尖科研机构的高价值专业数据,构成“科学数据广场”。

除了以智能体“组建”一支交叉学科团队,上海AI实验室还整合了全球约50家顶尖科研机构的高价值专业数据,并基于各学科高频使用的权威资源,精选了200多个专业数据集,方便科研人员快速获取。此外,实验室还设计了科学智能上下文协议,让“书生”科学发现平台与第三方科研机构的百余种实验设施直接相连,从而进一步打破边界,让AI赋能跨学科研究。

不会取代科学家,让人人有机会成为科学家

尽管这位全能“AI科学家”的能力边界有待进一步检验,但无论如何,这已然是科学智能领域的一次重要进展。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全球来看,还没有其他相关的AI工具能像书生科学发现平台这样,拥有全方位的综合实力。

在上海AI实验室看来,这项创新有望真正推动科研范式的变革。实际上,“书生”科学发现平台已经对研究者、研究工具、研究对象这三大要素实现了全面助力。未来,驱动AI大模型飞速发展的“尺度法则”(Scaling Law)也将随之被带入科研领域。


即便如此,“书生”科学发现平台并不会导致科学家被AI所取代。在白磊看来,“AI+科研”本质上是“人机一体”,破除科学研究领域的各种壁垒,从而大幅降低科研门槛,实现所谓“科研民主化”。未来,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科学家,科学研究或将迎来一个“想法驱动的时代”——只要你能提出新的设想,比如开发一款新的疫苗,那么完全有机会在AI的辅助下完成方案设计和实验规划,并把原型产品做出来。而当越来越多普通人能成为科学家,那么更具天赋和实力的科学家则有机会成为爱因斯坦。

目前,上海AI实验室正在积极推动“书生”科学发现平台与国内顶尖大学和科研院所对接,同时也诚邀全球科研机构、企业及科研工作者共同体验、共同开发,以打造一个更完备的科学智能创新生态。对科学家来说,利用平台内置的低代码开发环境,他们只需根据需求,对智能体组件拖拖拽拽,就能快速开发出属于自己的科学智能体。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使用,相关反馈也将加速“AI科学家”的迭代进化。

Top

1、我国科学家揭示地球深部“能量引擎”

2、德国究竟为何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为什么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

3、我高中同学当年一直听“美国之音”,现在已是典型公知,口头禅是为啥不完全学美国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sichuan-zkha.cn/QFB/detail/nwterx.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愤怒的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