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8 19:36 作者:月影梧桐
王坚院士深度专访:大部分AI产品撑不过10年,王坚博士
智东西
编译 陈骏达
编辑 李水青
智东西7月28日报道,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接受了彭博社的专访,并表达对AI发展趋势的诸多犀利观点,他认为,当下大部分AI技术、服务与产品“并未触及技术本质”,ChatGPT发布后涌现的种种新事物,大部分可能都撑不了5-10年。
在访谈中,王坚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对AI技术的理解。他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曾在杭州大学任教,也较早地接触到AI技术。不过,他并不认可业内从AI到AGI再到ASI的所谓演化路径,因为三者没有本质区别,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
王坚的访谈重点聚焦于中国AI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他强调,中国AI技术的进步并非依靠单一企业,而是由DeepSeek、阿里巴巴、月之暗面等企业间的良性竞争推动的。
他将AI竞赛比为一场马拉松,并认为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企业尚未建立真正的壁垒,新玩家仍有机会。目前,中国在底层模型上与国际的差距并不大,下一步应将更多精力放在应用的探索上。
在回顾阿里云创立历程时,王坚认为,云计算作为一门技术驱动的生意,凭借其各行业基础设施的特性,有望在未来50-100年内保持如电力行业般的持续繁荣。
结合自身创业经历,王坚还对当下Meta等企业掀起的硅谷AI人才争夺战做出了评论。他提到阿里云CTO、通义实验室负责人周靖人是阿里15年前招聘并培养至今的,对于AI这项仍处在早期阶段的技术,盲目的人才争夺并不是“制胜法宝”,关键是要找到有创新潜力的合适人才。
以下是王坚接受彭博社专访的完整编译,为增加可读性,智东西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进行了部分增删修改:
一、AI、AGI、ASI没有本质区别,或将改变人类思维方式
AI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在访谈伊始,王坚阐述了AI对人类思维的深远影响,以及AI与AGI、ASI这三个热门概念之间的关系。
1、你目前在AI领域最关注的是什么?
王坚:我最关注的,是我们做事方式的改变,甚至是我们思考方式的改变。
我是学心理学的,所以AI这个词或这个领域,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接触这方面了。但如果你回看当时的技术,那时候其实还处于非常不成熟的阶段。
我们那时候讨论的“AI”,实际上是在讨论所谓的“玩具问题”(toy problem)——就是那些可以被清晰定义、方便实验的人工设定问题。也就是说,当时的AI是在解决人为构造的问题,本质上并没有太大意义。
而今天的AI技术已经非常真实,所面对的问题也非常复杂,是现实中真正的问题。所以对我而言,从早期不成熟的技术解决虚拟问题,到现在用强大技术解决现实难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2、你提到AI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这种关系是怎样的?
王坚:这种关系其实非常直接。人们常谈算力,动不动就说“我们有10倍算力提升”。但如果你真的获得了百万倍的算力,你做事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会随之改变。
打个比方,如果我给你一辆自行车,你会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从香港去上海或杭州。如果我给你一辆车,你会换一种思考方式;给你一架飞机,又是另外一种逻辑;如果再给你一枚火箭,你的思维方式就完全变了。算力的提升就像交通工具的变革,它彻底改变我们如何规划任务、如何解决问题。
3、那如果以此类比,从AI到AGI(通用人工智能)再到ASI(超级智能),这个演化路径成立吗?
王坚:坦率地说,我不太喜欢这种分类方式。AI就是AI,不管你叫它“通用智能”还是“超级智能”,其实就是能力的演进、不断增强的过程。要在它们之间划清本质界限,其实很难。
就像人从幼儿园到博士,这是一个连续的成长过程。能力的确在增长,但真要说哪一阶段是根本性的飞跃,其实不容易。孩子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点和博士生很像。
二、大部分AI技术与产品会消亡,没捕捉到AI技术本质
在AI技术高速演进的过程中,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新技术、概念与新产品,但真正具备长期价值的却寥寥无几。王坚在接下来的访谈中探讨了中国在AI上的发展特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多数AI项目终将被淘汰。
4、那你是怎么看“具身智能”的趋势?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做人形机器人了。
王坚:这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回顾30年前的AI,更不用说50年前——那时候AI是个非常狭窄的领域。AI是AI,自然语言处理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是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是机器人,各自是独立的学科。
而今天,AI变成了一个“大筐”。做自然语言处理的人会说自己在做AI,这种说法在今天是成立的。
但我认为,机器人依然是机器人,AI是否属于其中另说。但AI的成果可以被部署到机器人里,这是肯定的。机器人是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基础技术,但它确实需要AI。
5、你怎么看待中国AI的发展呢?
王坚:中国的一个有趣之处在于,我们有机会去探索数百万种AI领域的可能性。人们对这项技术非常着迷,正在尝试做各种不同的产品。或许在五到十年内,其中大部分技术和产品最终会消失,因为它们没有捕捉到AI技术的本质。但这并是一件坏事儿,能帮助我们去探索可能性。
第二点是如何看待中国市场。三四十年前,当人们谈论中国市场时,我们谈论的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基本上是一个销售产品的市场。
但根据我在阿里云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市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如何让技术成熟。你可以非常快速地在市场中测试你的技术。
技术只有在进入市场后才能真正成熟。中国市场的角色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一个传统的市场,更是一个新技术的试验场。中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6、中国的AI创新周期一直非常快。但如果这个速度放慢了,会发生什么呢?有人会担忧,比如说,DeepSeek还没有发布第二个推理模型。这是不是值得担心的事情?
王坚:我认为,一个组织或一个人,不可能长时间一直保持那么快的速度,会崩溃的。我以前可以三天不睡觉地工作,现在不行了,也不可能三十天都不睡觉地工作,这是不现实的。
但我觉得,从整体上看,中国AI可以实现非常快速的迭代。这也是我为什么非常欣赏创业心智(Startup Mindset)。举个例子,DeepSeek可以非常快地完成迭代,然后还有阿里的Qwen、月之暗面的Kimi等。整体来看,我们可以一起推动技术快速发展。我觉得这样就够了,这才是关键。
不然的话,我们要这么多人干什么?当人们聚在一起,不仅仅是为了竞争,不只是为了赢与输,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竞争中,迭代的速度会变得很快。在你快的时候,别人可能慢一些;而当你慢下来的时候,别人又会冲在前面。如果你足够优秀,就又能迎头赶上。
我不觉得这很残酷,反而我觉得这是非常健康的,因为当你和那些非常有竞争力的人从事同一件事时,也会让你变得更加具有竞争力。而这也正是新技术诞生的方式。
7、你的意思可能是,AI竞赛是一场马拉松,而不仅仅是一场短跑,对吧?那今天是否还有新选手可以进入这场比赛?
王坚:至少在AI领域,我们确实是在跑一场马拉松,而且肯定还处在早期阶段。所以,短期的胜负其实并不重要。我们需要做出一个很重要的判断:你今天拥有优势,是否会成为别人追赶你的障碍?
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认为在AI领域,如今拥有的任何优势,会成为别人无法追上的障碍。这只是通往下一个阶段的一个早期过程而已。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期。处于早期阶段,意味着每天都有新东西发生,这是非常令人激动的时期,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
8、你刚才提到月之暗面的Kimi,还有阿里巴巴的DeepSeek。那有没有哪一个中国的大语言模型或小模型是你特别看好的?
王坚:其实我觉得挺多的。但要真正了解每一个模型,是很难的。中国是一个非常适合创业心智的国家。特别是如果你去看年轻人,至少就我接触到的那些人而言,他们都拥有很强的创业者思维。
尤其是在杭州这样的区域。有这么一个说法,在杭州,每四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CEO。这意味着,人们热衷于去做点什么。非常有意思,我觉得对行业来说这是很好的现象。
9、在中国做一个AI模型,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是把产品推向市场、让用户接受?还是在于技术本身的开发?
王坚:我觉得是“创造力”。我这么说,是因为我自己总结过一个公式,关于我们面临的挑战。人们总说算力是阻碍我们前进的瓶颈。其实,我并不认为算力在这个阶段是瓶颈,长远来看可能是,但现在不是。尤其是在过去六个月到一年内,更是如此。
那为什么我说挑战是“创造力”呢?Qwen也好,DeepSeek也好,他们的基础模型已经足够好了,甚至已经远超GPT-4o。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资助一些有创造力的人为它们开发应用。在应用方面,OpenAI带来了很大影响,甚至是片面认知,因为每个人都看到了ChatGPT,这就是我们能想到的唯一应用。我认为还有更多的情境值得探索,真正有趣的是为这些底层技术开发应用。
三、砸钱买人不是“制胜法宝”,新业务不需要最贵的人才
王坚在2008年左右启动了阿里云,当时国内尚无类似企业。结合阿里云的创业经历,他分享了在技术创业和创新业务的早期阶段该如何配置人才和资源,以及对云计算产业的长期展望。
他还以亲自招募阿里云CTO周靖人的经历为例,强调在真正开创一项新事业时,找到符合公司长期愿景的人才,往往比高薪挖人更重要。
10、我现在手上拿的是你写的书,讲述了你在阿里云的创业历程以及你的业务愿景。前言是马云写的,他说他第一次见到你时,被你对未来互联网的预见力震惊到了,还说希望能更早认识你。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其实你当初还要说服他,以及阿里巴巴的其他人,去相信云计算是正确的方向。
王坚:是的,因为云计算这个生意,跟传统的互联网业务本质上是不同的。那已经是将近20年前了,互联网思维十分普及,而云计算并不适合这个思维模式,这是一点。
第二是,云计算在商业模式上也是非常不一样的。我总是说,我很幸运能在这个领域工作。首先,它是技术驱动的——不像很多其他的业务,它们一开始就是从“商业”出发,然后技术只是去“辅助业务”。但云计算不是这样的,它是先有技术。这是关键点。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转化成生意。我常说,只有1%的技术能变成一门生意,剩下99%的技术就只是技术而已。所以我们很幸运,云计算成了一门生意。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持久”的生意。很多生意都有生命周期,比如每10年就要寻找新的增长机会。但云计算很独特,它可能会持续50年,甚至100年。因为“计算”是如此基础的存在。
我们经常打一个比喻,说电力和计算之间是类似的关系。电力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基础设施,它会再持续100年都没问题。人们往往很难理解这点,尤其是在早期阶段。
11、在开始的时候,你就知道阿里云会成为今天这样的关键增长支柱吗?它的起点其实是作为电子商务的支持,而如今,它已经是公司最亮眼的业务之一了。
王坚:我没预料到。实际上,如今AI是云计算的大客户。在当时,我没有预料到AI会来得这么快,但我确实相信它们会很快到来。因为互联网的存在,我确实相信云计算是一项好业务,如果没有互联网,就不会有云计算这样的业务。
但有一点,这也是我在书中提到的,互联网将数据聚集在一起,这与传统业务很不同,我坚信数据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做生意的方式。
但我没有意识到的是,数据结合模型可以创造人出AI,并改变了做生意的方式。我们收集了数据,但没有意识到的是,当计算、数据和模型结合在一起时,实际上改变了我们做生意的方式。
12、你从零开始创建一个全新的云业务,中国并没有类似企业,美国也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在做。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王坚:首先,我想说我很幸运。信不信由你,我从未为阿里云写过商业计划书。当谈到创新时,我不喜欢商业计划书,创新的事情是几乎没有办法写商业计划书的。
我认为难点在于,每个人都说他们在做云业务,但因为业务太新了,没办法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我能理解为什么内部会有人对此有疑问。
幸运的是,当我开始这个项目时,互联网渠道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有许多创企涌现。实际上,阿里云赚到的第一笔钱就来自创企。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小公司,我喜欢那些一无所有的人。
13、我们现在看到的一种现象是,大量资金正在流向顶级人才。硅谷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了,有人能拿到上亿美元的薪资。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王坚:我认为,这是比较“典型”的做法。原因也很简单,比如说,2008年我刚开始做阿里云的时候,我第一件事就是去硅谷,试图招募人才。
但跟那边所有人聊完之后,我意识到,其实我们在那里能招到的人才非常有限,因为那是个新领域,而且那些人才非常昂贵。而“太贵”其实意味着,你还不知道云计算能不能做成,为什么要雇佣这么贵的人才?
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创新”的问题。在创新的早期阶段,我并不觉得人才是个问题。你需要的不是“最贵”的人,而是“合适的人”。
如果这真的是一门新的生意,真的是一个真正的创新,那么也意味着还没人关注这个方向。你只要找到那个愿意干的人就可以了。而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在盯着现有的成功模式、现有的市场和技术。
我认为我们有机会探索还没有人了解的技术,我不能说我们现有的人力资源是便宜的,但至少不会太过昂贵。
这其实就是一个愿景问题——你到底想去哪里。过去二十年里,这样的情况其实反复上演。当所有人都盯着那些已经被标注为“人才”的人时,其实可能最好别去挤这个地方。至少,这不再是“新”的路径。
我自己当年亲自招了周靖人。他现在是通义实验室的负责人。15年前我们就招到他了,现在他在带领整个通义千问的团队。因此,我认为硅谷那套模式不是“制胜法宝”。
1、索要至少1000万镑年薪!电讯报:迪亚斯曾两次拒绝利物浦续约合同,迪亚斯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