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克疾:莫迪终于对危险又迷糊的“种姓”下手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毛克疾】
种姓,在印度是一个既深刻又有点迷的存在。若路上随机找一个印度人问“印度到底存在多少种姓”,一千个人可能给出一千个数字。现在,这一问题或迎来一个确切的答案。
今年6月,印度内政部正式宣布,将于2027年3月完成全国性人口普查,并史无前例地将“所有种姓”信息纳入问卷。这一决定意味着,自1931年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最后一次成功进行种姓人口统计之后,印度将在时隔近百年后首次系统摸清全国种姓人口的真实面貌。
尽管印度1947年独立后,宪法禁止种姓歧视,并通过配额制等“肯定性政策”试图纠正“历史性不公”,形成了包括表列种姓(SC)、表列部落(ST)、其他落后种姓(OBC)等法理上受到优待的低种姓群体。然而,在印度尚未经历暴力革命和彻底改革的背景下,种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基石制度,其影响依然根深蒂固。
根据惯例,印度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作为选区划分和资源分配的基础依据,但原定于2021年的人口普查因疫情推迟至今仍未启动。
根据印度内政部的说法,进行种姓普查是为了准确掌握各类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分布,以便为未来福利政策、教育资源、财政转移、就业计划等提供数据支撑。这种“数据驱动治理”的逻辑在理论上合理,但其真正动因与潜在后果远不止如此——这背后至少还有三重压力。
首先,莫迪政府推动种姓普查,是对近年来印度内政变局的直接回应。
在2024年大选中,印人党虽然赢得连任,但席位大幅下滑,且未能实现单独多数,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在北方邦、比哈尔邦等OBC人口密集地区表现不佳,特别是在传统中低种姓群体中的支持率下降。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国大党牵头的在野党联盟“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INDIA)则旗帜鲜明地提出“人口占多少,权利给多少”的动员口号,获得大量中下种姓支持。
在这种局面之下,如果印人党和中央政府不统一开展种姓普查,就有可能因为缺乏最新数据,失去政策主导权,导致种姓政治的议程控制力被地方碎片化势力所分食。面对反对党的地方攻势,印人党选择“抢占议题”,通过领导种姓普查强化莫迪政府“亲下层”形象,而普查数据可用于扩展针对中低种姓的福利方案,包括额外配额等,从而巩固支持。
最后,莫迪政府行动也受到制度性时间表倒逼和催化。
1、演技被群嘲、热度下滑,杨洋的现状撕开了内娱“流量神话”遮羞布
2、暴雨、台风、大风、强对流天气预警齐发 这些地方需注意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