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留下的“护身符”,揭开娃哈哈致命伤
文/ 金错刀频道
宗家的财产分割案还没水落石出,影响力早已破圈了。
就在前几天,一位自称江西润田矿泉水创始人妻子的网红就出来现身说法,称自己丈夫在过去曾经有过4段婚姻,生了5个孩子,还称“卖水可挣钱了。”
又是卖水,又是复杂的家庭成分,很难让人不怀疑她是在蹭流量。
当然,娃哈哈这边的情况也愈发变得扑朔迷离,各方势力的先后介入,也让一开始的遗产争夺,变成了更加复杂的局面。
据说,在宗家事件的影响下,有不少富二代、公司二代们已经开始排查自家的财产风险,各种调查信托基金。
二代们为了准备将来可能的“家产之争”,甚至还有逼老爹“当场写遗产”的离谱行为发生。
当然,二代们多慌都不是重点,在这次全国瞩目的分家产事件中,受损最严重的还得是娃哈哈集团以及其3万多名员工。
不少企业,都会因为各类狗血的“分家产事件”最终走向分崩离析。
宗庆后在去世前可能都想不到,自己犯下最致命的经营错误,不在运营一线,而在自家后院。
当二代们还在琢磨如何抢到更多家产的时候才发现,实现“富过三代”的愿望,才是对企业家最难的一次大考。
就拿这次娃哈哈事件来说,已经持续大半个月的“宗氏内斗”收尾之后,娃哈哈还会是原来的娃哈哈吗?
百亿遗产争夺战
没有赢家
从案件被曝光到现在,娃哈哈已经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不管是长公主宗馥莉获胜,还是海外的“非婚子女”们诉求得以实现,娃哈哈的未来,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站在企业角度,像娃哈哈这样庞大的企业陷入类似的遗产纠纷时,最终结局只能有三种:
第一种:皆大欢喜,企业正常经营不被干扰,业务在新任领头人的带领下继续发展;
第二种:企业在波折中受损,经营权被多方势力分割,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大变;
第三种:各利益方纠缠不休,企业就此分崩离析,或者名存实亡。
就目前情况来看,娃哈哈的结局会如何仍然扑朔迷离。
娃哈哈为何会闹到如今这个地步,我们专门请教了专攻此类案例的业界大咖。
大咖认为:目前的遗产之争,其实是娃哈哈集团相关控制人之间的斗争,就目前情况而言,对宗馥莉的影响会十分大。
大部分的股东斗争,最终结局往往都不太光彩。
公司的夺权之争,往往都始于财产争斗,然而随着纠纷白热化,财产争斗最终也会变为意气之争。
娃哈哈事件其实已经进行到了这一步,在案件被曝光成为公众事件之前,宗馥莉和对方势力的斗争就已经开始了。
早在去年宗馥莉接任宗庆后成为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后,就展开了对“异己”势力的清洗行动。
最初,所谓“清洗行动”只是在公司内部进行,宗馥莉一口气替换了多位公司元老,让“宏胜系”高管大量进驻。
此外,老员工甚至是合作多年的经销商都把相关劳务合同、合作协议转到宏胜集团旗下,部分不配合的经销商当场取消合作。
当然,对“异己”最直接的打击,则是在今年初一口气关停杜建英关联的18家公司,直截了当地削弱了杜建英在集团内部的话语权和利益。
而这也是宗馥莉和“同父异母弟妹”们的矛盾激化点。
同父异母的弟妹们冒着宗庆后“塌房”的风险,也要把宗馥莉告上法庭,正是双方开始互相揭短、意气用事的开始。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娃哈哈想要以“完美结局”收尾,几乎不可能。
然而,娃哈哈集团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家族式企业,甚至无法在国内外找到一个能和其结构类似、历史类似的集团。
宗庆后用了40多年的布局,依靠自己的人脉和手段,在娃哈哈内部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随着宗庆后去世,娃哈哈各方势力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急于改革和掌控娃哈哈权利的宗馥莉,必然要面对宗庆后留下来的种种历史遗留问题。
不管是国资持股,还是员工持股,娃哈哈日后需要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远远不止宗馥莉和同父异母弟妹们之间的财产分配问题。
如今,杭州国资委已经派组进入娃哈哈展开全面调查。
据部分媒体推测,宗馥莉原本计划在全面掌权之后,带领娃哈哈走向进一步的融资,甚至上市等路线。
大结局究竟会如何目前仍然扑朔迷离,但可以确认的是,宗馥莉的计划已然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企业家的“护命神符”,真的万无一失吗?
娃哈哈能落到如今这个地步,想必也是宗庆后生前最不希望看到的。
很多人都纳闷,作为手眼通天的巨富,宗庆后在生前难道就没有想到如今会发生的种种,然后做好预备吗?
其实,宗庆后并非没有布局,只不过受限于各种因素,宗庆后的布局很难按照预期发展。
宗庆后的种种操作,诸多疑点都集中在一个关键词上:信托基金。
据业界大咖介绍,如今的民营企业家“二代”们,往往面对三种继承模式:
第一种是“二代”无心家族财产,靠遗产实现财富自由后,家族企业就转手给更有能力的人运营,自己置身事外。
第二种,则是“二代”全权接手,继承家业,成为公司的二代掌门。
而第三种则是最稳妥的方式,企业家采取信托基金的方式管理遗产,“二代们”在达成了相应条件后才能按照规定方式继承家业。
简单来说,信托基金堪称是富豪们的财产“护命符”,如果设置得当,是完全可以保证“富过三代”且杜绝家族出现“败家子”的。
比如,香港船王许爱周以及其子许世勋,就是信托基金分配遗产的完美案例之一。
在他的安排下,他的子嗣们只能按月领取“生活费”,无法一次性支取过多钱财。
而许家的家族信托基金还设置了“败家子”保险,禁止受益人转让或者抵押自己的股分,确保资产可以永续。
在许家“制度大于人情”的安排模式下,许爱周家族也成了“富过三代”的典型案例。
而反观娃哈哈事件,信托基金的存在反而加剧了事件的迷惑性。
据悉,宗庆后在世之时,曾经委托下属在香港汇丰银行设立信托基金约18亿美元。
而原告的主张,就是获取这笔信托基金中每人7亿的使用权。
但在2024年5月,已经有110万元被显示从该账户被转出。
关于信托基金的使用权利,才是这次事件的最终导火索。
宗馥莉手持宗庆后于2020年所立的遗嘱,其中明确规定“境外资产由宗馥莉继承”,宗馥莉也是依据遗嘱,才能使用信托基金。
而宗馥莉的“同父异母弟妹们”则抱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宗庆后此前的口头承诺才是信托基金运作的标准。
但信托基金在设立之初,就得依靠委托人的意愿执行,而宗庆后生前的诸多承诺中哪一条是最具有效应的,现在还是在众说纷纭。
“异母兄弟们”怀疑宗馥莉的遗嘱真实性;而宗馥莉的代理律师则干脆怀疑“异母兄弟”们是不是宗庆后的亲生骨肉。
然而在目前的信息中,包括宗庆后的妻子究竟是谁?国资的权利究竟有多少?目前仍是迷雾一团。
宗庆后留下的bug太多,如今都成了宗馥莉和娃哈哈的致命伤。
宗老留下的“烂摊子”不止分蛋糕
如今的舆论似乎已经分为了两派:
支持宗馥莉能够获得最终胜利的一派,想要看到宗馥莉继承“正统”,继承娃哈哈;
而也有不少人选择冷眼吃瓜,静静等待有关部门介入后如何处理宗庆后留下的种种“历史遗留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娃哈哈的处境已经在这半个月之内急转直下。
当宗庆后的人设崩塌后,娃哈哈已经从过去的“国民饮料”,变成了如今绯闻八卦缠身。
如果没有宗馥莉“大女主”的人设苦苦支撑,想必不少消费者都得迎来一次“童年滤镜破碎”。
不管是品牌形象受损还是集团的内部变革,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娃哈哈如今正在经历“内忧外患”。
去年,娃哈哈时隔十年再次完成了700亿业绩,对于宗馥莉来说,今年本是趁热打铁的最好机会。
但一起内斗风波,却让娃哈哈的业绩增长计划受到极大影响。
有数据显示,娃哈哈风波开始至今,娃哈哈已经在电商平台和直播间里的漏出率大幅度下滑。
不少经销商也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打算延迟娃哈哈的进货计划。
有人退守,自然也有竞品趁机抢占高地。
网友调侃,农夫山泉和钟睒睒应该是此次娃哈哈内斗事件中最直接的受益者了。
去年还被广泛质疑的农夫山泉,如今因为娃哈哈的人设崩塌而完成了“洗白”。
就在娃哈哈深陷舆论旋涡中的这几天,农夫山泉过去被质疑的产品红色尖叫,却在不少平台上被捧成了爆品,大有重现第二春的趋势。
在无情的商界,任何疏忽都相当于给对手喂招。
但比起娃哈哈的“外患”,“内忧”则更加值得令人担心。
内斗至今,娃哈哈的员工和经销商们,实际上是最蒙圈的群体之一。
宗庆后去世500多天,娃哈哈的不少基层员工都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根据一些娃哈哈工厂基层员工的自述,宗馥莉接任后,自己就收到了一封火急火燎的岗位强行分流的通知。
他是一位在娃哈哈流水线工作十年的老员工,如今自己所在的产线频繁停产不说,如今还被通知“若不接受分流,则按照旷工处置”。
公司高层铁腕内斗、复杂斗法,砸到基层员工头上,无异于一次“大厦崩塌”。
光在去年一年,就有不少娃哈哈老员工对宗馥莉提起集体抗议,但最终因为娃哈哈过硬的业绩表现,这些“异议”也很快被压力下来。
但如今,随着宗家案件的扑朔迷离,娃哈哈的基层员工们到底还会再次经受怎样的波折还不得而知。
宗庆后可能万万没想到,自己在生前最能“对得起”的员工们,却成了这次内斗中最容易受到波及的一方。
企业家们的遗产,不应该只是账面上的冰冷数字,更应该是对企业未来的承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The End
点击「金错刀」阅读原文
1、记者:纽卡正与塞斯科商谈个人条款,莱比锡准备出售球员,纽卡比赛
2、吴恩达谈AI时代:验证速度是企业竞争力,应用层仍存在大量机会,吴恩达 mlops
3、普京:俄将全面实施现代化海军建设计划,俄罗斯海军发展计划